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73篇
  免费   5020篇
  国内免费   879篇
电工技术   2832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2883篇
化学工业   10542篇
金属工艺   297篇
机械仪表   556篇
建筑科学   2815篇
矿业工程   15906篇
能源动力   2861篇
轻工业   293篇
水利工程   400篇
石油天然气   914篇
武器工业   12篇
无线电   22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37篇
冶金工业   2016篇
原子能技术   65篇
自动化技术   151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837篇
  2021年   1273篇
  2020年   1416篇
  2019年   781篇
  2018年   870篇
  2017年   841篇
  2016年   1192篇
  2015年   1441篇
  2014年   2884篇
  2013年   2424篇
  2012年   4019篇
  2011年   3405篇
  2010年   2464篇
  2009年   2563篇
  2008年   2244篇
  2007年   2590篇
  2006年   2222篇
  2005年   1883篇
  2004年   1500篇
  2003年   1416篇
  2002年   1114篇
  2001年   1015篇
  2000年   825篇
  1999年   658篇
  1998年   458篇
  1997年   443篇
  1996年   334篇
  1995年   288篇
  1994年   218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93篇
  1984年   232篇
  1983年   171篇
  1982年   14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1篇
  195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慈忠贞 《中州煤炭》2020,(9):22-25,29
为解决近距离煤层开采过程中上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导致工作面回风隅角和回风流中CO超限的问题,采用联合均压防灭火技术,通过增大进、回风巷风阻,减小两巷压差的方式,减少气体交换,抑制了上部采空区CO的逸出,同时配合注氮、堵漏和地面塌陷坑回填等综合防火技术,从源头治理了上部采空区自燃隐患,保证回采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62.
刘芬  丰平仲  朱顺妮  王博  王忠铭 《化工进展》2020,39(11):4668-4676
探究煤化工烟道气中毒性成分对微藻的影响是利用微藻固定煤化工烟道气CO2实现减排的关键。本文利用不同浓度的NaHS、Na2SO3和NH3·H2O培养Chlorella pyrenoidosaC. pyrenoidosa),以探究煤化工烟道气主要毒性成分H2S、SO2和NH3气体水溶物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NaHS、Na2SO3和NH3·H2O浓度分别低于1mmol/(L·d)、40mmol/(L·d)和7mmol/(L·d)时对C. pyrenoidosa生长无抑制作用,而且Na2SO3[<40mmol/(L·d)]会显著促进 C. pyrenoidosa的生长;NaHS 添加4mmol/(L·d)时会在生长初期抑制C. pyrenoidosa的生长,NH3·H2O添加35mmol/(L·d)则会直接造成藻细胞的破碎死亡。与对照组相比,NaHS和Na2SO3浓度分别低于1mmol/(L·d)、10mmol/(L·d)时对C. pyrenoidosa的细胞成分无影响;NaHS添加4mmol/(L·d)使藻蛋白含量提高7.13%;Na2SO3添加40mmol/(L·d)使藻蛋白降低13.45%,总糖含量提高42.90%;NH3·H2O的添加会使藻蛋白含量降低,总糖含量提高。微藻生物质整体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作为蛋白饲料来源。研究结果表明,C. pyrenoidosa对煤化工烟道气中的主要毒性气体有较好的耐受性,利用煤化工烟道气培养微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3.
对煤的自燃倾向进行快速有效鉴别,有助于对煤的自燃倾向采取分级分类管理从而有效防治煤矿火灾,因而采用绝热式自燃测试方法对煤的自燃倾向进行准确分析很有必要。简要介绍绝热式自燃测试方法的测试原理及其仪器结构,模拟煤炭自燃的物理过程,通过采用包括反应器、气体预热铜管和跟踪温度控制方式等综合绝热措施以实现300 g煤样的自然发火实验,记录煤样从40℃上升到70℃的升温速率(或前30 h的升温速率),测试煤样的自燃特性曲线并分析曲线特征。即建立煤绝热氧化产热速率计算模型,结合实验数据计算所得的煤在绝热氧化条件下的升温速率和产热速率可鉴定煤自燃倾向性的强弱。采用绝热式自燃测试方法对不同煤的自燃倾向分析后表明,无烟煤和部分烟煤的自燃倾向较低,褐煤的自燃倾向较高,故而在煤矿开采时需特别注意褐煤的自燃倾向。  相似文献   
64.
时歌声 《煤炭科技》2020,41(1):23-26
运用FLAC3D软件模拟不同割缝压力和割缝间距条件下,钻孔周围煤体应力分布特征,分析了穿层钻孔水力割缝煤体卸压规律。通过在赵固二矿实施超高压水力割缝增透技术工艺,有效解决了单一低渗坚硬厚煤层瓦斯抽采技术难题,增大了抽采钻孔卸压范围,大幅提高了煤体透气性。  相似文献   
65.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层气储量规模相当可观,但煤储层又具有低孔、低渗的不足,照搬国外或常规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程序和方法已被证实是走不通的。应结合实际,根据不同地质条件、不同煤阶的开采程序,进行孔隙特征研究。煤孔隙特征、连通性和吸附能力对煤层气开采影响尤为重要,为研究煤孔隙结构特征随煤变质程度的变化关系及其吸附能力的响应特点,采取不同地区不同变质程度煤样,进行压汞测试和等温吸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煤孔隙度和平均孔径均随变质程度增加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煤中孔隙连通性随煤变质程度增加逐渐变差;随煤变质程度增加,其最大吸附能力也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66.
宋伟明  周建安  王宝  李数  杨健 《化工进展》2020,39(1):395-401
针对高温烟气中煤焦的气化行为,本文采用FactSage 6.1计算了煤焦在高温烟气下的高温反应特性,并利用热重分析仪分析了煤焦气化行为。通过沉降炉实验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温度、气体配比、粒径条件下气体产物的动态析出特性,同时计算了评价指标α、β、LHV值。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产物H2和CO的含量增加,β、α、LHV值增大,CH4和CO2的含量下降。在温度为1200℃时,β、α值分别由CO2/CO比为10∶70时的10.80%、5.21%增加到CO2/CO比为50∶30时的24.71%、41.06%。同时,随着CO2/CO比值的增大,高温烟气对煤焦气化反应抑制减弱。通过对比反应温度和粒径对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得出反应温度远大于粒径对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通过实验验证了向高温烟气中喷吹煤焦制备高品质可燃气体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7.
范冬阁 《能源科技》2020,18(2):40-43
以左云长春兴煤业公司301综放工作面扇形收尾施工工艺为背景,介绍了在工作面受地质构造或者井田边界影响,工作面两顺槽与盘区大巷斜交布置时,为了多回收煤炭资源,提高经济效益,采取大角度扇形收尾的施工工艺,为厚煤层放顶煤大角度扇形收尾提供了借鉴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以河津腾晖煤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智能化工作面开采及安全生产的需要,设计了智能化降尘系统,对该系统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降尘点优化布置方案。该智能化降尘系统能较好地适应智能化开采技术的要求,实现了与综采智能控制系统的联动控制,降尘效果理想,为智能化开采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9.
针对成庄煤矿四盘区层一次采全高煤壁失稳问题,对观测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片帮主要表现形式分五种:顶部、腰部、顶底部、底部以及斜切片帮,据此采用对顶板超前预爆破和煤壁超前预加固技术来控制大采高煤壁稳定性,不仅对煤壁失稳的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经济效益显著。可为相似条件下的厚煤层一次采全高煤壁失稳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0.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ball milling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viscosity of stable nanofluid of fly ash from Indian coal. The particle size of fly ash decreased from micron size to 89, 55.5, and 11.5 nm with reduction by 55, 90, and 434 times, respectively, due to ball milling for 30, 40, and 60 hours. The surfactant Triton X-100 was used to attain stability of 0.1% and 0.5% volume concentration of fly ash nanofluid. 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and zeta potential analysis. The outcome reveals that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fly ash nanofluid increases with temperature, volume concentration, and reduction in particle size. A maximum enhancement i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11.9% with 11.5-nm nanofluid sample and 5.4% with 89-nm nanofluid sample for 0.5% concentration at 60°C is observed. The viscosity of fly ash nanofluid increases with concentration and varies inversely with particle size and temperature. A difference of 1.6% in viscosity is observed between the values obtained with 11.5 and 89 nm nanofluid samples for 0.5% concentration at 30°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